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computer

虚荣指标陷阱 ——企业量化公关传播效果的“爱”与“痛”


融小文

May 26, 2020

前言

公关PR,忙起来脚不离地,但除了舆情危机处理这种高光时刻,很难内外衡量是否真正成绩斐然。

如何去量化pr的工作成果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,很多人诟病”PR的效果量化”是个伪命题,充斥各种虚荣指标,却没有一个公认、客观、通用的PR Value的计量方式。

PR和MKT不分家。但这个PR和MKT共荣圈里,Marketing的成绩比起PR来说要更容易量化得多。Marketing的业绩通常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应在销售数字里,而和业务难以直接挂钩的公关PR部门,任你有百般市场嗅觉和十八般武艺,很多情况下只能长期作为一个支持部门存在。

又则,数字营销加持下,Marketing砸钱做数字广告,效果看得见摸得着,比公关部门辛劳发稿要实在得多。

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·杜拉克的名言 If you can’t measure it, you can’t manage it 戳伤了很多PR的痛处。

PR的基本功,除了写稿,人脉、媒介关系等等,整理数据也是重要基本功之一。

如何量化这些工作产生的价值? 如何在进行工作汇报的时候以数据来呈现汇报工作成果?

对于marketing,付费推广方面,可以考核销售线索数量以及下单转化率;资源置换方面,可以计量网络流量;做新媒体运营,可以通过阅读量,转发量,点赞数,活动转化量等来量化。但是PR,似乎没有什么硬性指标来衡量结果。

 

 量化是一个双刃剑,好处是可以为PR赢得话语权,坏处是数据的含金量被人诟病不少。

即便不停搜索看有多少家媒体采纳了公司的稿件,计算这个月接了多少次约稿,统计稿件转载效果和媒体主动提及,这些数字又能说明什么问题?

首先谈谈新闻或软文发稿这件事。

和国外相对传统正规的Newswire机构服务不同,国内发稿方式很多很杂,可以采用公关公司、或者采用正规的新闻稿发布服务机构,也有企业会采用小型软文发布平台,甚至SEO厂商。

虽然早已过了Clipping House大行其道的年代,现在仍有不少企业公关部门用press clipping的原始方式向高层汇报,副作用是简报中含大量隐藏链接 (Ghost Link),文章并不存在网站导航入口,只是空有一个链接而已。看上去稿件收录量很多,甚至哪怕是百度新闻收录的网站,但其实都是十八线小网站,没有媒体价值也没有SEO效果,这就是典型的掉进了链接数量的坑。

那到底怎样衡量发稿的PR效果?

很多人会用百度指数,或者一些第三方舆情监测工具,去试图量化公关传播效果,但往往颗粒度过粗,只能反映出一个笼统的数据,这些数据每季度每年呈现在给老板看的PPT上,但数据的实际价值“优劣自知”。

 

 

近年来在国内也开始流行的国外的PESO概念。把媒体分成Paid Media (付费型媒体报道),Earned Media (免费赢得的口碑媒体报道),Shared Media(共享型媒体报道),Owned Media (品牌官方自有媒体渠道)。在上图《Spin Sucks:数字时代的传播与声誉管理》里提到,每个媒体类型都有交汇之处,例如常说的Marcom (Marketing Communications)就位于Earned Media与Paid Media的重合点。

随着融媒体、智媒时代等概念频出,媒体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。

一篇媒体报道的真正价值所在是什么?

 

 

首先要提出一个“虚荣指标”的概念。

所谓的虚荣指标,是为了公关PR体现价值,处于向高层汇报的目的,而刻意“为量化而量化”出来的产物。

虚荣指标有很多,事实上也是很多企业里广泛使用的公关传播量化工具。

譬如说给一轮PR宣传打分这件事,常用方法之一是为新闻媒体根据综合影响力进行分级,从央媒、五大门户、主流媒体、到垂直媒体、地方门户等各个级别的媒体,提供一个财务上的数字代表公关价值。

这种分析方法在很多行业里“翻车”过。

 

AVE & PR Value

 

这里有一个指标多年从国外火到国内。字母党叫做AVE( Advertising Value Equivalent),公关部门和市场部门投放都会参考。虽然可能有很多种不同名称,但计算方法论万变不离其宗。作为测量公关活动力度,品牌、产品曝光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。

先看一下AVE到底说明了什么?

AVE最早是从纸媒来的,后来又沿用到广播电视,以及现在的网络数字媒体时代。

简而言之,AVE通过一个具体金额来等化媒体投放的价值。计算方式也有很多种:

 

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,AVE是一个财务价值,相对容易计算。其次,AVE可以帮助公关去向高层体现价值所在,也是将传播预算与ROI联系起来的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手段。

例如评估一次体育赛事赞助的广告价值,衡量一次公关投放活动的整体收效等等,AVE是个虽然一直被质疑,却仍在很多情况下被使用的指标

然而,将AVE等同于PR价值是有一些问题的。同一个收录网站不同入口和频道的价值,对于不同的公司是不一样的,然而AVE并没有考虑企业个性化的需求;AVE也没有去评估文章情感正负面属性、报道中品牌露出的程度、以及一些关键讯息在文中实际落地的传达程度等等。

AMEC (国际传播量化与评估协会)甚至在2017年号召全球PR在工作中取消使用AVE及其衍生指标。而改用协会根据新媒体生态推出的整合评估框架。

国际上,还可以通过2015年推行的巴塞罗那准则2.0,作为公关行业使用的衡量指南。

作为一个通用指南,巴塞罗那准则2.0同样适用于国内的大多数情况,可以作为企业公关在公关效果分析报告方面的一个自测的工具。

 

 

SOV

 

一些公关传播数据分析报告上会出现Share of Voice (SOV, 媒体声量份额)这个指标,帮助看某个品牌是否在目标受众中占据足够的声量和舆论的份额。

这个指标的优势在于,可以用于竞品标杆分析,查看同期企业与同行业竞品的媒体声量的高低,是舆情监测分析中的一个常见维度,如果监测到企业自身品牌的针对某一个关键词的声量份额下降,那接下来公关传播就需要加大力度了。

当然,在计算SOV时,光通过简单的关键词是行不通的,必须要搭建一个贴近品牌传递核心的关键词体系,整件事才变得有意义。Meltwater的布尔逻辑关键词串联方式,可以把关键词体系的精益化发挥到极致。

实时跟踪SOV是量化公关成效的一个有效方式。

但SOV有其局限,文章中品牌内容的多与少、情感正负面等并未在SOV的衡量维度中有所体现。比如,单纯粗暴地比较拼多多与京东的SOV,在没有探究新闻或软文的态度正负,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

媒体触达量

再来看媒体触达 (Reach)。在评估媒体价值时,通常会通过在线媒体的访问流量来判别媒体价值高低。

比起纯粹看铺稿数量,甚至把ghost link都计入次数的Press Clipping式“按量评估”的粗暴模式,衡量媒体触达(Reach)的计量方式先进了许多。

纯粹把所有曝光的媒体触达价值加总,也会又一次掉入“虚荣指标陷阱“

假设一次公关传播活动的媒体触达总值是100万。这100万是来自于1万个每家触达率只有100的媒体,还是来自于100个每家触达率拥有1万的媒体,效果是千差万别的。

换言之,公关传播效果衡量方面,没有一通百用的万能指标,都需要深入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效果评估方案。即便Meltwater融文的监测工具提供许多关键指标,甚至提供例如DIS数字营销力指标这样的品牌传播模型,企业仍旧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定制化公关传播的KPI。

没有万金油指标,灵活活用才是王道。

 

回到之前提到的AMEC (国际传播量化与评估协会),这家国外机构是如何通过一些数据指标的组合,来建立公关传播效果评估的框架呢?

 

 

这些模型的缺点在于,需要通过大量人工进行分析,并且许多都是定性分析,并非每个步骤都可以通过数据量化,最终的Business Result肯定比AVE更精确,却因为无法定量分析,在许多企业中难以全面得到贯彻。

 

 

公关传播效果评估没有最优解。企业如果需要依赖一个定量打分系统,最好的方式可能是从AVE与定性分析框架中折衷一下。

 

多年来,Meltwater融文通过与品牌方、公关公司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与磨合,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一种可靠的计算Earned Media价值的方法——自定义评分工具

这种评估方法摒除了旧有的AVE或仅仅通过媒体触达/SOV的方式,采用加权指数,并舆情监测系统里内置,将数据自动化以便于使用,并可以无限次导出报告

自定义评分工具允许为每篇新闻/软文提供自动化评分。

分数与多个关键指标模块相关联,每个指标可以根据品牌自身需要来启用或关闭。

 

 

1. 媒体来源:企业可以预先定义多家重点关注的媒体渠道并给予相应分数。
2. 品牌可见度:根据文章是否出现关键内容,以及出现的位置(标题/首段/正文)给予特定分。
3. 情感正负面:根据内容是正面、中性、还是负面调整分值。
4. 媒体触达量:选取媒体触达量大于某个自定义的数量的优质媒体,给予给分。
5. 内容标签:基于指定的内容标签,增加分数,例如文中是否使用企业CEO官方图片、是否引用企业发言人言论等等。

 

迷人之处之一在于,这些看似复杂的加权计算,不需要通过excel表格手动计算,而是可以通过系统中跑数据,自动化得到

迷人之处之二,计算得出的分值,是一个多维度综合考评的分数,分数虽然是一个不具备财务属性的绝对值,但是只要评估标准一致,就可以通过与竞品进行benchmark比较,或者与不同时期的企业自身进行比较,而得到公关传播效果的客观评价。

迷人之处之三分数权重是由企业内部的人自行定义和赋予的。可以基于企业自身需求,对关键指标进行针对性加权评分。例如对于有些企业,领导人在核心媒体上曝光表现非常重要,利用自定义评分的工具,即可突出CEO曝光的相对权重。

迷人之处之四,对于有些重点内容,例如品牌传播的核心信息(Key Message)在新闻与软文中的呈现内容与次数,对于例如正在做形象塑造和品牌转型的企业是尤为重要的。采用了新的key message的文章,定义的分值,自然比仍沿用旧品牌形象的内容要高得多。

迷人之处之五,自定义评分工具的数据结果是实时呈现的,不用等待agency或者执行方提供计算,品牌主可以随时调用结果,连续性做实时分析,呈报高层。而不是阶段性、离散性地去分析结果。

当然,自定义评分工具如果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,可以考虑in-house或者外部采用一个媒体数据分析团队,做更深入的专业分析挖掘。

没有万无一失、无限套用的工具,“人机结合”常常是制胜的关键。

下篇我们会谈一谈,舆情人工分析的维度以及各种报告框架的优缺点。